【金陵小学】携手“做数学” 让儿童思考纷呈 ——记金陵小学数学组第十一周教研活动
浏览数量:126
作者:yobo体育官网登录|首页百度百科
发布时间:
2021-11-15
来源:本站
11月11日下午,金陵小学全体数学组老师齐聚录播教室,开展第十一周的数学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由三年级数学组教师主办,组织全体数学组教师围绕“做数学”在计算教学中的呈现样态及课例进行研讨。

本次活动分为三个环节:首先华凌怡老师带来研讨课《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接着是孙璐老师分享“做数学”的理论学习心得、王海玲老师分享计算教学的案例探究,最后是全体老师的共评共研。


“做数学”——关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改进数学内容呈现的形态和数学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数学素养。今天的这节课有什么不一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华老师的课堂吧!
这节课,华老师借助摆小棒的方式让学生理解52÷2的算理,并将竖式计算的过程与摆小棒相结合,再次深化算理,明确算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今天学习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什么特殊之处,学生一下子就能发现今天学习的竖式是首位不能整除的情况。华老师还设计了让学生自己编题,编好后在小组里讨论各自所编题目的特点,让学生在编题和讨论的过程中,将之前学习的两位数除法和今天学习的两位数除法建立联系,把知识串成体系。




第二个环节,孙璐老师和王海玲老师分别分享有关“做数学”的理论学习心得和计算教学的案例探究。
孙老师着重分析了“做数学”的三大基本模型:(1)数学体验——操作、观察、感悟、理解,重在感性理解。(2)数学实验——操作、探究、发现、论证,重在发现推理。(3)综合实践——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重在问题解决。孙老师从学生的学习现状、形成现有的原因、国家的政策要求以及怎样寻求突破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她指出,“做数学”就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先做后学”“在做中学”,即在实践中学习,以“做”为支架,让学生爱上数学。
接下来,王海玲老师介绍在计算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做数学”。王海玲老师分别从低、中、高年级中选取了一节典型的课例,结合几节课例中的某一环节或某几个环节中,就如何运用具体的工具来进行“做数学”,进行了详细的分享。她认为,通过课堂上人人动手操作,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明晰算理,在亲身演示中理解抽象的位值原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陆海龙老师代表三年级组教师展示前一阶段年级组在“做数学”领域的尝试和成果,视频中记录着一个个精彩瞬间。

最后,华老师针对本节课的设计意图与疑惑展开说课,各个年级组老师对华老师的课进行了集体评议。孟佳燕老师对华老师的课给予高度赞赏,有了“做”为支架,学生的学习更有深度,并对一些问题给予方法上的建议。张爱芬老师对华老师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给予肯定并建议确定商是几十多时,只需要考虑商的首位,不用刻意强调“估计”。题目的呈现形式也可以多样些,给学生一些梯子,从给一定数据到没有数据。
有思考才能有成长,有实践才能有收获,相信我们数学教研团队的每位成员都能从这一次次的教研活动中有收获,有成长!

撰稿:孙璐
审稿:华凌怡 颜悦